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发布日期:2025-04-01 13:22 点击次数:112
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
第294条: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但厥无汗,热行于里也,而强发汗,虚其经络,热乘经虚,迫血妄行,从虚而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。诸厥者,皆属于下,但厥为下厥,血亡于上为上竭,伤气损血,邪甚正虚,故为难治。
方有执《伤寒论条辨》
少阴病,但厥,无汗,而强发之。必动其血,朱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必动其血者,汗为血之液,不得汗则得血也。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迫则错经而妄逆也。下厥,以少阴居下而热深言也。上竭,以妄逆言也。
喻嘉言《尚论篇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。必动其血,朱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强发少阴汗而动其血,势必逆行而上出阳窍,以诸发汗药皆阳经药也。或口鼻,或耳目,较前证血从阴窍出者则倍甚矣。下厥者,少阴居下,不得汗,而热深也;上竭者,少阴之血,尽从上而越竭也。少阴本少血,且从上逆,故为难治。然则上条不言难治者,岂非以膀胱多血,且从便出为顺乎!
张志聪《伤寒论集注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。必动其血,朱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此言强发少阴之汗而动胞中之血也。少阴病,但四肢厥冷,则无汗矣。若强发之,则血液内伤,故必动其血。胞中者,血海也。《经》云:“冲脉、任脉,皆起于胞中。”未知从何道出者,未知从冲脉而出,从任脉而出也?冲脉会于咽喉,别而络唇口,出于颃颡,颃颡乃口鼻交通之窍,或从口鼻者,从冲脉而出也。任脉从少腹之内上行,系两目之下中央,至目下之承泣,或从目出者,从任脉而出也。此生气厥于下,血出竭于上,是名下厥上竭,经脉内伤,为难治。愚按:上文一身手足尽热,以热在膀胱,散入胞中,必便血;此强发其汗而动胞中之血。以征太阳之气表里上下相通,而出入于膀胱之义。
张锡驹《伤寒论直解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,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【注】此论少阴生阳衰于下,而真阴竭于上也。少阴病但厥无汗者,阳气微也。夫汗虽血液,皆由阳气之熏蒸宣发而出也,今少阴生阳衰微,不能蒸发,故无汗。强发之,不能作汗,反动其经隧之血从空窍而出也。然未知从何道之窍而出,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系目系,故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。阳气厥于下而阴血竭于上,少阴阴阳气血俱伤矣,故为难治。
尤在泾《伤寒贯珠集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。必动其血,朱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少阴中寒,但厥无汗,邪方内淫而气不外达,非可得汗愈者。而强发之,则汗必不出,而血反自动,或口鼻。或目,随其所攻之道而外出也。盖发汗之药,其气上行,而性多剽悍,不得于气,则去而之血,必尽其性而后止耳。然既脏虚邪入,以致下厥,而复迫血妄动,以致上竭。上下交征,而血气之存者,无几矣,尚何以御邪而却疾耶?故曰难治。
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少阴病,但厥,无汗,而强发之。必动其血,朱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阳气不达于四肢,故厥。厥为无阳,不能作汗,而强发之。血之与汗,异名同类,不夺其汗,必动其血矣。上条火劫发汗,上伤心肺,下竭膀胱,犹在气分,其害尚轻。峻剂发汗,伤经动血。若阴络伤而下行,犹或可救;若阳络伤而上溢,不可复生矣。妄汗之害如此。
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。必动其血,朱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【注】此条申明强发少阴热邪之汗,则有动血之变也。少阴病脉细沉数,加之以厥,亦为热厥。阴本无汗,即使无汗,亦不宜发汗。若发其汗,是为强发少阴热邪之汗也。不当发而强发之,益助少阴之热,炎炎沸腾,必动其本经之血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。下厥者,少阴热厥于下也;上竭者,少阴血竭于上也,故为难治。
【集注】张璐曰:强责少阴汗,而动其血,势必逆行而上出阳窍,以发汗皆阳药故也。
程应旄曰:五液皆主于肾,强发少阴之汗,周身之气皆逆,血随奔气之促逼而见,故不知从何道而出也。
沈明宗曰:少阴病但厥无汗,其病在里,当以四逆散,和阴散邪,其病自退,而厥自愈矣。岂可强发其汗耶!
魏荔彤曰:厥而有汗,乃内寒迫阳外亡之像,故为寒化。阴邪无汗而厥,则热邪伏于里而不外越,邪热内耗也,斯可议为热化阳邪无疑矣。
陈修园《伤寒论浅注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【注】少阴热化太过,内行于里,热深者厥亦深,故少阴病但厥无汗,本无发汗之理。医者不知,而强发之,不但不能作汗,反增内热,必动其少阴之血,逆行上窍。然未知从何道之窍而出,少阴之脉循喉咙,挟舌本,系目系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。然其名亦何所取?才考《内经?厥论》云: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,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。其起必于足下者,以阳气起足五指之表,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也。今以但厥无汗之少阴病,因发汗而鼓激少阴热化之邪自下而逆上,上因失血而竭。少阴原少血之脏,血竭故为难治。
此言少阴热化太过,误发少阴汗之变证难治也。
以上三节,皆言少阴热化证。
陈伯坛《读过伤寒论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【注】少阴热化太过,内行于里,热深者厥亦深,故少阴病但厥无汗,本无发汗之理。医者不知,而强发之,不但不能作汗,反增内热,必动其少阴之血,逆行上窍。然未知从何道之窍而出,少阴之脉循喉咙,挟舌本,系目系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。然其名亦何所取?才考《内经?厥论》云: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,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。其起必于足下者,以阳气起足五指之表,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也。今以但厥无汗之少阴病,因发汗而鼓激少阴热化之邪自下而逆上,上因失血而竭。少阴原少血之脏,血竭故为难治。
此言少阴热化太过,误发少阴汗之变证难治也。
以上三节,皆言少阴热化证。
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少阴为病,但厥无汗,为阴寒在里,阳气不能外达,此本四逆汤证,但温其里寒,水得温自能作汗。若强发其汗,三焦水液既少,不能供发汗之用,阳热随药力暴发,必牵动全身阳络,血随阳升,一时暴决而出于上穹,如黄河之溃堤,平吾山而溢巨野,不能限其所之。故或从口鼻出,或从目出,卒然难以预定。气脱于下,血冒于上,脱如垂死之离魂,冒如大辟之去首。脱者不还,故曰厥;冒者立罄,故曰竭。阴阳并脱,故称“难治”。此与妇人倒经败血出于口鼻者,固自不同。鄙意当用大剂炙甘草汤以复既亡之阴,复重用龙、牡、姜、附以收散亡之阳,或能于十百之中,挽救一二,此亦仲师言外之微旨也。
恽铁樵《伤寒论辑义按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锡云:此论少阴生阳衰于下,而真阴竭于上也。少阴病,但厥无汗者,阳气微也。夫汗虽血液,皆由阳气之薰蒸宣发而出也,今少阴生阳衰微,不能蒸发,故无汗强发之,不能作汗,反动其经隧之血,从空窍而出也,然未知从何道之窍而出。少阴之脉,循喉咙,挟舌本,系目系,故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。阳气厥于下,而阴血竭于上,少阴阴阳气血俱伤矣,故为难治。
程云:难治者,下厥非温不可,而上竭则不能用温,故为逆中之逆耳。
丹云:按,汪氏云:按此条,仲景但云难治,其非必死之证明矣。《补亡论》常器之云:可芍药地黄汤。成氏、方氏、喻氏、魏氏、《金鉴》并以此条证为热厥,盖袭常氏之谬耳。
又云:按,喻氏云:后人随文读去,总置不讲,不知下厥者,阴气逆于下也,上竭者,阴血竭于上也,盖气与血两相维附,气不得血,则散而无统,血不得气,则凝而不流,故阴火动,而阴气不得不上奔,阴气上奔,而阴血不得不从之上溢而竭矣。血既上溢,其随血之气,散于胸中,不得复反于本位,则下厥矣。阴既逆于下,势必龙雷之火应之,血不尽,竭不止也,仲景所以断为难治者,非直不治也。苟为大辟其扃,则以健脾中之阳气为第一义。健脾之阳,一举有三善:一者脾中之阳气旺,而龙雷之火潜伏也;一者脾中之阳气旺,而胸中窒塞,如太空不留纤翳也;一者脾中之阳气旺,而饮食运化精微,复生已竭之血也。出《医门法律》。以此推之,下厥上竭,唯景岳六味回阳饮,滋阴回阳两全,以为合剂矣。
铁樵按:荣与卫皆行躯体表层。平时赖以润泽肌肤是荣,热时疏泄体温而出汗,汗亦是此荣,血稀薄则荣多,血干厚则荣少,古人谓“夺血为汗”,又云“阴液不能作汗”,皆指荣言。厥谓手足逆冷,头脑昏瞀,乃血不能养神经,因有此病症。厥且无汗,可知血干荣少,此时犹强责其汗,唯有血管破裂,故动血可必。口鼻与目皆黏膜最薄之处,弦急而绝,其绝处必其纤维较脆弱处,今强责少阴汗,其出血之处,自当在口鼻与目,如此误治,有死而已,不止难治。“未知从何道出”句,疑衍。难治,似 当作“不治”解。
365站群冉雪峰《冉注伤寒论》
暂无
胡希恕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【胡老授课笔记】
少阴病本虚(津血虚),若“厥”,乃血不充于四末,虚极也。血液虚损到如此地步,故“无汗”,即夺血者无汗;本无汗,“而强发之”,必动其血。汗出不来,必伤及血。“下厥”者,四肢厥于下;血从口鼻目出者,名“上竭”;血竭于上,此为难治。
少阴病在表支持的时间非常之短,正邪交争于少阴,在表位交争的力量非常薄弱。没几天就传里,传里常并发太阴病,甚至发生死亡。故在太阴病篇一言以蔽之:“宜服四逆辈。”即主治阴寒下利。而在少阴病篇就是要论述这些,此是有深意的。不在太阴病篇讲,而是在少阴病篇论述,主要用意即在此。
故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少阴病表证,一点儿都不能大意,否则病一传里,胃气一败,性命立殆。故老年体弱者感冒多死,就是这样,抵抗力甚弱,且病一发生便呈一种很虚衰的表证,一传里便坏。
任应秋《伤寒论语译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、成无己本:均无“者”字。
【串解】陆渊雷云:“少阴病汗出肤冷者,为亡阳急证,但厥无汗者,阳亡而津不继,血燥无以作汗也,其势虽较缓,其病则尤重。少阴本无汗法,篇中麻附二汤(按:第301、302条),皆兼太阳者,非纯少阴也,今于阴阳两竭之证,强发其汗,必激动血行而出血,出血在内脏者,无由目验,惟口鼻腔等黏膜脆薄之处出血,乃得见之。下厥上竭,谓阳厥于下,阴竭于上,盖以真阳出于下焦肾中,故云下厥,此亦后人之论,非仲景意也。程氏云:难治者,下厥非温不可,而上竭则不能用温,故为逆中之逆耳。丹波氏云:下厥上竭,唯景岳六味回阳饮(人参、附子、干姜、甘草、熟地、当归)滋阴回阳两全,以为合剂矣。”
下厥即是亡阳,上竭即是伤津,上下两字,不要太死煞了。
【语译】患少阴病的人,阴阳两虚,常常是四肢厥冷的,而不容易有汗。假如勉强去发汗,可能再劫夺血液,不仅汗出不了,甚而眼耳口鼻还会出血,这种坏证,在临床上叫作“下厥上竭”,治疗起来是颇不容易的。
刘渡舟《伤寒论诠解》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少阴病下厥上竭的难治之证。
少阴阳衰,不能温煦四肢,则手足厥冷,然犹未至亡阳地步,故但见厥冷而无汗出。医不知无汗为阳虚而强发其人之汗,汗出则不但更伤其阳,又复内竭其阴。阳气大伤不能统摄阴血,阴血妄行而随虚阳上涌,或从口鼻、或从目出而成大衄,是为“上竭”;阳亡于下,则厥逆不回,气化已绝,则小便点滴皆无,是谓“下厥”。“下厥上竭”,即阴阳竭绝于上下而欲成离决之势,故“为难治”之证。
在临床上,下厥上竭证并非仅见于强发少阴之汗,而每见于内科杂病。曾在某院会诊一例尿毒症晚期患者,证见无尿,且伴有鼻衄,四肢厥逆,以及周身浮肿等证,脉沉而无力,舌胖苔白,据情断为“下厥上竭”之证,虽曾试图以真武汤加牛膝温阳利水,兼以引血下行之法治疗,但药后毫无效果,不数日而死亡。
以上两条虽都有出血,但病机不同,预后亦不同。第307条一身手足尽热而便血,是阴病转阳,阳热有余,迫血妄行,预后多良好;第308条见四肢厥逆而上窍出血,为下厥上竭阳绝阴竭,预后极差,实属难治。
倪海厦《伤寒论》
【少阴病】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少阴病,但厥,无汗,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,前面已经讲是少阴证了,就是告诉你脉微细,但欲寐,病人又有手脚冰冷没有汗,这时候应该温中才对,结果误用发汗走表药,会引动他的血,津液一离开了以后,血就会逆行经脉,因为水被误攻了,一发汗血就乱跑。这时候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,本来很好治的,就变成难治,血会流失很多,因为进入阴证的时候,他本身已经不能生血了,造血功能都衰退了,在这情况下再发汗,会动到仅剩的一些阴血,会很难治,在经方里面,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,张仲景没有出方,大多用【炙甘草汤】去救逆,里虚掉了,血不足的时候,有两个方子,一【炙甘草汤】,一【小建中汤】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药食同源指的是有些物质既是食物也是药物,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普通食物被...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 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宣称随便按按穴位就能...
中医脉诊是我国传统医术中的一项绝技,能够直接诊断疾病,脉诊有着悠久的历...
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294条: 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