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故事分享 跟胡希恕学用经方十四: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

发布日期:2025-03-25 14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63

导读:胡希恕(1899—1984),中国现代杰出的经方家、中医临床家、师承教育家,率先提出了《伤寒论》的六经来自八纲,明确了经方治病是根据症状反应,先辨六经,继辨方证,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,经方医学是不同于《内经》的医学理论体系。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:“每当在病房会诊,群贤齐集,高手如云,惟先生能独排众议,不但辨证准确无误,而且立方遣药,虽寥寥几味,看之无奇,但效果非凡,常出人意外,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。”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

桂枝(去皮)三两    芍药四两    甘草(炙)二两    人参三两    生姜四两    大枣(擘)十二枚    

图片

图片

原文部分

62、发汗后,身疼痛,脉沉迟者,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。

图片

图片

站群论坛胡希恕讲解

    这个(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)在《玉函经》上没有分量,也没有新加两个字,就是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。这本书搁上这个(分量、新加)也没有什么大问题的,都可以通。

    “发汗后,身疼痛”,身疼痛是表证了,发汗之后,身还疼痛,(说明)表没解。表未解,依法应该用桂枝汤,是不是?但是,那个桂枝汤证脉可是浮,脉沉迟者不行,需要桂枝汤原方加味,加芍药、生姜,照原量再加1两,另外加3两人参。

    你们看看前面50条,“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。何以知然?以荣气不足,血少故也”。脉不足,不及的脉,就是应不足。不是脉迟准就主寒,不是的,脉迟也指血少,血少不充于脉,脉就迟。

    发汗之后身疼痛,表未解,可是人太虚了,虚你不能够再大发汗,所以我们前面也讲很多了,假设说要有里虚证,也有表证,你非先治里虚不可。但是这个里虚不太厉害,只是脉沉迟,没有其他的症候。脉沉迟说明由于发汗之后,丧失人的体液,夺汗就亡血,血液也少,这个时候你再用桂枝汤原方不行了,所以得知道变化。那么这怎么办呢?

    我们讲桂枝汤,桂枝汤这个方剂就是安中养液,就是鼓舞胃气,那四味药都于胃有好处,但是脉沉迟,桂枝汤原方是不行的,只是用那几味药鼓舞胃气不够了,非用人参大力而来健胃不可,所以他用人参,加上3两人参,分量很重了。另外把生姜芍药各加一两。生姜也是健胃药,生姜和人参一起对于健胃当然更起作用了。芍药是育阴,桂枝汤搁芍药也是这个作用。芍药是苦平微寒的药,它是养阴。拿后世的说法,血少就是阴不足,所以脉沉迟就是津液虚、血少,也就是第50条说的“营气不足,血少故也”,所以脉迟。这样子你再用(桂枝汤)原方就不行了,所以古人用药讲究丝丝入扣,你要不恰好,就好不了病。用桂枝汤还是不要紧的,如果要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,你再大发其汗,本来血液就少了,你再大出汗,这个人非抽(痉病)不可,那更不行了。就是再用桂枝汤也不行,你还得想办法健胃。

    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,我们平常(很多同行)说津液虚、血液虚,都要壮水嘛,滋阴、养液,都用这个法子。这在临床上咱们得看(慎重观察),仲景这个书不是这样的,他有时候用四逆汤也养阴,你得看什么情形,也得辨证啊。后世见到热就是阴虚,生地、麦冬就往上上,那么见到寒就阳虚,就附子、肉桂,这是错的。他这个书啊,真正的津液虚、血液虚,要看看在什么情形之下。在虚寒,阴寒证虚得最厉害了,这个时候津液虚,生地、麦冬一点也不能动啊,动用了就能死人的。你非得恢复胃气,咱们现在说就是理脾胃了,就是健胃,总而言之就是健胃。胃气一恢复,自能够化水谷而布津液,自然地就好了。这个情况在后世的医书里这不谈一点,即通过恢复胃气而精液自布,一看到阴虚就想办法滋阴,那就错了。他这个书就是这样发出警示,所以搁个“脉沉迟”。脉沉迟虽然说是营气不足,血少,在他的书上这么说的,但是也是虚寒,里边多少是虚寒,要不然不足之脉怎么现迟呢。这样我们就不能够用解热滋阴的药,那个根本就是不对的,所以他用这个桂枝新加汤。

    “发汗后,身疼痛”,表不解,依法应该用桂枝汤啊,但是“脉沉迟”,由于发汗,里头津虚血少而有些虚寒的反应了,所以他要加(参芍姜),不但加人参,而且还要加生姜。生姜这味药是温中,是一个温性药。所以这个方子叫个新加汤,就是这个意思,虚还得用桂枝汤,需新加这几种药味,健胃以滋津液,意思是这个意思。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原方,桂枝、芍药、甘草、大枣、生姜,在原方里头加一味人参,另外把芍药、生姜都增量。我们看这个方子就治桂枝汤的原方证而胃更比较虚。加生姜,里头也有恶心。张仲景这个书对于大家都知道的问题一般都不提,其实应该有呕,应该有恶心。

    人参也不是万能的药,它就是健胃,健胃也有症候,这个书后面大概有,我记得理中汤就有提及,什么症候呢?心下痞硬。《外台》说得明白,这是人参的一个主要的症候。人参它治胃虚。胃虚到什么程度上呢?我们讲泻心汤的时候就有了。胃虚,则邪气、客热邪气,都往胃这块来,客气动膈嘛,膈就指的心下胃这块了,这样子胃就硬了,无论是水饮或者是邪热之气,都跑到胃这了。这就合乎《内经》上说的话,“邪之块虚,邪就往哪块去。你用下法或者发汗,虚其胃了,那么邪气就往胃这块跑,于是胃痞,这块感免上下不通,而且拿手按着也硬。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,下之则死,后边阳明篇就有了。

    我们用人参要注意这一点,人参不是万能的。当然人多附子都能够促进机能沉衰的恢复,拿现在话说就是治疗代谢机能沉衰,但是用处各有不同的。真正现虚寒的这种症候,你非用干姜、附子不可。人参这味药是苦、甘,偏微寒,所以在阴证里可以用,在阳证里也可以用。真正虚寒,寒得厉害,真正纯阴证,人参不能用,你看通脉四逆汤、四逆汤都不用人参。用人参的时候,有一个特殊的症候,就是心下痞硬,病人说心下痞,按着这块挺硬,食欲不振,有一种胃虚的反应,这时候就要用人参。要是没有这个症候呢,用着人参是有害无益。用什么药都这样啊,要辨证才可以。

图片

名家医案

1、发热身痛——胡希恕医案

宋某,女,35岁。2个月来,每目下午发热身疼、头痛、臂及背拘急酸痛,发热后汁出恶风明显,纳差,乏力,舌苔白润,脉沉迟。处方:桂枝10g,白芍12g,生姜12g,炙甘草6g大枣4枚,党参10g结果:服1剂后,发热向后延时,且特间缩短,3剂后热除,诸症悉愈。

2、产后身痛——刘渡舟医案

樊×,女。产后半月许,忽然身体疼痛,脉来沉迟无感冒可言。右学员辨为气血两虚,用十全大补汤治疗,虽有小效但不彻底。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备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:桂枝9克,白芍I2克,生姜12克,大枣12枚,炙甘草6克,党参12克服药三剂后,疼痛消除。

按:本方用发汗后。或妇女产后,或流产后,或行经后,血虚而营气不足,不能充养肢体而出现的身体疼痛,脉沉涩而无力。方中用桂枝汤调补营卫;加重白芍剂量以养营血;另加人参以补卫虚。本方最妙之处在于加重生姜的剂量,借其辛散之力而走于外,使全方的益气养血作用达于体表,补而不滞,专治营卫气血不足所引起的身体疼痛。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篇》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,也重用了生姜,与本方之义同。

3、阳虚感冒——赵守真医案

朱某,男。体赢瘦,素有遗精病,又不自爱惜,喜酒多嗜好,复多斫丧。平日恶寒特甚,少劳则喘促气上,其阳气虚微肾元亏损也明甚。某冬日赴席邻村,醉酒饱食,深夜始归,不免风寒侵袭。次日感觉不适,不恶寒,微热汗出,身胀,头隐痛。自煎服葱鼓生姜汤,病末除,精神不振,口淡不思食,兴而来诊。

切脉微细乏力,参之前证,则属阳虚感冒,极似太少两感证,其与麻黄附子细辛汤、麻黄附子甘草汤两方,殊不宜阳虚有汗之本证。……遂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,又增附子,并损益分量,斯与治合证情。

处方:党参15克,桂枝、芍药、甘草各9克,生姜4.5克,大枣5枚,附子9克。嘱服3帖再论。

复诊:诸症悉已,食亦略思,精神尚局萎顿,脉仍微弱。阳气末复,犹宜温补,处以附子汤加巴乾、构记、鹿胶、芦巴补肾诸品,调理善后。

按:本案素久肾元亏损,阳不外固,即感于寒而成太少两感证,其麻附辛汤亦当掂量用之。因本方是用于“少阴病,始得之”,与本案之肾元久亏不符,况麻黄宣发,细辛温窜,如再发汗则足以损其阴津,病转恶化,此当所忌。唯桂枝新加汤再加附子,于阴中求阳,使阳固阴守,庶病可愈。

4、阴阳易——潘澄濂医案

某男,一日下午,自觉头重肢痛,且有憎寒,以为受凉,乃饮酒取暖,是夜,又不禁房事。次日头痛更重,身烦热而恶风,骨节疼痛如被杖,眼赤如醉眼,舌苔白腻,脉细而缓,体温37.5℃。

初诊时并未告以触犯房事,据证以流感,处疏解化湿之剂与服,当晚虽得少汗,而身重伤怠反剧,再诊时一般症状如昨,仍予原方加减,未效。

三诊时体温稽留在37.5,而神疲肢痛末减,其所异者为两目红赤,眼眶黑晕如久病状,因而再三迫问,始露真情,改为桂枝人参新加汤加紫河车以进,连服4剂,神气始复,眼赤亦消。

按:阴阳易又称“房劳伤寒”,临床待征是身重乏力,热气冲胸,阴中拘急,腰痛臀酸,头晕眼花。临证时根据具体病情可选用桂枝新加汤、烧挥散、当归四逆场、逍遥散等方治疗。

5、产后高热——张圣德医案

张某,30岁。产后三天发热,体温40.2℃,头痛,恶寒有汗,舌苔薄微腻,脉象浮小数。乃产后气阴两亏,风邪乘虚外袭,以致营卫不和。治当调和营卫,补虚退热。

处方:川桂枝3克,杭白芍10克,炙甘草3克,生姜1片,太子参15克,嫩白薇10克,香青篙5克。

2剂,体温降至正常,余症消失。

365站群VIP

按:头痛,恶寒,有汗,脉浮,本为桂枝证,然发于产后,又有气阴两亏本质,不宜单用桂枝汤取汗.而宜新加汤益气和营,鼓正祛邪而安。

图片

“人参”新解

图片

    经方应用人参较为广泛,共涉及39个方证,综合来看,经方用人参主要为补中益气、健胃扶正、生津止渴,治心下痞满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谓:“人参,味甘,微寒,主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,开心,益智,久服轻身延年。”可知经方用人参继承了《本经》的经验,而且增加了临床更有效的经验,如补中益气、生津止渴作用,且突出了治心下痞满。

    心下痞:心下痞,又称心下痞满、心下痞硬、心下痞坚等,胡希恕先生认为,心下痞是适用人参的主要指征。

    生津止渴:胡希恕先生在注解《金要略·水气病》风水时指出:“读者以白虎加人参汤治渴,而把脉浮不渴改为脉浮而渴,实非,白虎加人参汤治渴在人参,而不在石膏,试观《伤寒论》白虎汤条各条无一有渴证,可以证明。”另外,人参于乌梅丸、竹叶石膏汤、炙甘草汤、新加汤等方证中皆起健胃生津作用。

    扶正祛邪:人参味甘,微寒,主在补中益气、健胃养正,常配伍干姜、白术、吴茱萸、附子等而主治太阴病,如理中汤方证、吴茱萸汤方证、大建中汤方证等。

    人参历代均对其推崇备至,其论著及运用甚众,然而,人参并不是万能的。陈修园曰:“余细味《经》文,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,故仲景于汗、吐、下阴伤之症,用之以救津液,而一切回阳方中,绝不加此阴柔之品,反缓姜、附之功。故四逆汤、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,皆不用人参,而四逆加人参汤,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;茯苓四逆汤用之者,以其在汗、下之后也。”对此胡老亦有相同看法:“人参与附子都能促进机能沉衰的恢复,但用处各有不同,真正虚寒、纯阴证,人参不能用,非用干姜、附子不可,如通脉四逆汤、四逆汤都不用人参。而人参这味药是甘,微寒,所以阴证可用,阳证亦可用。人参治虚,在胃气虚而又有心下痞硬这种情况用它是最好的。如半夏泻心汤、甘草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、旋覆代猪汤。若没有这个证候用之有害无益。”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热点资讯

影像资料 中医张胜兵医案—13公分的肝肿瘤,发

01 PART 肝癌 肝癌是一种全球性高发病率、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,全球近一半的肝癌发生在我国。肝癌大多数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进展而来。一般早期肝癌可无症状,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,往往...

相关资讯